• 本日
  • 本周
  • 本月
热门新闻

订阅食品讯 > 首页 > 资讯 > 查看内容

【独家】连吃100天转基因食品,他只为了证明这一点

2017-6-19 20:46|查看: 1654|评论: 0

摘要: 网易《大国小民》文|项栋梁 图|刘东广项栋梁为自己的科普行动开设了公众号“转基因能好怎”(zjynhz)。做转基因科普这段日子,我每一个小时收到的负面评价和辱骂诅咒,都比之前27年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骂祖宗十 ...

网易《大国小民》文|项栋梁 图|刘东广

项栋梁为自己的科普行动开设了公众号“转基因能好怎”(zjynhz)。

做转基因科普这段日子,我每一个小时收到的负面评价和辱骂诅咒,都比之前27年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骂祖宗十八代的,断言我收了黑钱鼓吹有毒转基因食品的,质疑我造假作秀的……上万条评论和私信汹涌而来,而我,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跳进这个舆论的泥潭。

当然,并不是抱怨这样的处境,网上的舆论围攻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从决定辞职做100天转基因科普的那天起,就预见到了不堪的状况,至今发生的也都没有超出预期。另一边,我也并不享受这样的感觉。作为旁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身处农业领域最好的媒体平台,有很多方式可以获得鲜花与掌声的簇拥,又何必自讨苦吃去“博出位”?

公众舆论是不会相信理想主义的,好在身边的朋友们并不需要过多去解释。提交辞职的时候,领导、同事和家人也都有劝阻,但每个人也都明白,“放弃工作去做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公益项目”符合我一贯的风格,没人感到意外。

因为每天都要拍摄一个视频,从项目启动第一天到现在,项栋梁刻意不去修剪胡须,任其生长。他希望通过每期视频胡须的变化来反映时间的流逝,表明视频是每天拍摄的。

为转基因这种饱受谣诼的科学技术发声,为自然灾害风险下“裸奔”的农民争权,这个念头在脑海里回响了好几年。4年农业记者的经历,见过太多农民遭受天灾后茫然无助的眼神。虫灾、病害、干旱,中国农民与这些灾害抗争了几千年,即便现在有了农药和机械,也是以伤害健康和艰辛劳动作为代价。农民,仍然是最穷最苦的群体,而他们的幸福生活,绝不能依靠谁的补贴与恩赐,而是必定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农民有争取幸福的权利,却因为“莫须有”的指责而无法使用提高生产效率的生物技术。城市消费者有“安全感”这一基本需求,却被到处流传的“转基因有毒”谣言吓得胆战心惊。

我看到了问题,我有解释这些问题的专业能力,我熟悉大众传播的渠道,那自然是责无旁贷。现在终于可以心无挂碍地去实践这个想法,于我自身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项。

之所以必须辞职,一来是为了专注做好这个“连吃100天转基因食品”的科普项目,二来也是避免工作单位受到舆论纷争的牵连。好在我也攒下了几个月的生活费,大好男儿要找到下一份工作也不是难题,因此,实在也算不上什么“牺牲”。归根结底,这就是花几个月时间,投几万块钱,去做一件很多人不能理解但自己觉得很有必要的事情,完成一个心愿。

一百天,每一天的菜式都不一样。

因为市场上的转基因食材选择很少,所以我向华中农业大学求助,从他们那获取转基因大米。去学校那天,我拖着大行李箱走在炽烈的阳光下,结结实实地被那爬满整栋大楼的爬山虎感动到了:

世间生灵何止百态千姿,攀岩凫水,姹紫嫣红,从原始海洋里那些闪电激发的有机分子开始,生命经过数十亿年的无意识发展,终于让进化之树的枝桠覆盖到整个星球。三叶虫来过,但它们从未有机会看过开满花朵的斑斓世界,恐龙看过,但它们未曾唱过铁与火的诗歌。

“物竞天择”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颠扑不破的铁律。直到智人出现,万物为我所用,直到今天,我们可以定向改造生命的密码。这理应是身为智慧生物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不不不,我并不是作为一个外行面对一种已经出现了20多年的科技成果发出夸张的惊叹,恰恰相反,正由于我学过生物工程,做过农业新闻,才更能体会其伟大之处。

从河姆渡人撒下第一把水稻种子开始(约六七千年前),人类就一直在寻求更优良的种子。然而,作物的自然变异以千百年为时间单位,要找到一株脱颖而出的稻穗谈何容易。杂交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但作物杂交的后代仍然要靠运气加艰辛的努力才能有所改良。而转基因农作物,则是更深层次的技术革命,它可以按照人类的需求,精准地去改造和设计农作物。这不是鸟枪换炮,是鸟枪换成了导弹。

不不不,这伟大并不源自哪位院士和教授的成果,也不仰赖某个科研团队的结晶,它根植于科学的沃土,见证着人类作为万物灵长孜孜不倦地改善客观世界的攀登。

而改造生命密码的这群人,就在这栋爬山虎大楼的旁边——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边探索和利用自然的规律,一边承受着本不该加之于他们的误解与责难:人们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在从事“反自然”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恶行。

林拥军教授长期食用转基因大米。(网络图片)

一如我之前采访过的数百位农业专家,这位被反转网民列入“汉奸榜”前列的水稻育种专家林拥军黑黑瘦瘦,并没有同龄人常见的发福现象。当然,我4年的记者生涯里也从没见过哪位面皮白净的农业专家。对于媒体记者(当时我还在职)的造访,林拥军教授略显警惕。媒体的话语体系和科学界的话语体系相差太大,在公共舆论这个并不擅长的领域里,他已经吃过不少的亏。

出于严谨的原则,从来没有科学家或科研机构会打包票说“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学术界的表达是“没有证据显示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危险”。而这样的表达在公共舆论的发酵中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

什么?!没有证据显示的意思是不是将来会找到证据?没有更危险是不是就承认了并不安全?你们科学家居然把并非100%安全的东西推向市场?……

正是因为这样的舆论鸿沟,虽然有61名院士联名上书呼吁中央推进转基因技术落地,但这些科学家却并不愿意公开面对媒体和公众。不是他们心中有鬼,是实在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应对舆论纷争。

事实上,转BT基因抗虫水稻已经是这个团队十几年前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早已淡化了彼时的开创性意义,水稻育种团队现在做的工作要宽广和深入得多。然而,正如诺贝尔奖通常都姗姗来迟二三十年,公众对科技成果的认知也总是滞后很多。现在提到华中农大水稻育种团队,舆论的目光仍然是聚焦于转基因抗虫稻。殊不知,这项技术早已被国内各大农业科研单位所普遍掌握,成为标配技术。

但既然握着国内唯一一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负面舆论的矛头自然也是一次次地指向这里,指向这些并没有媒体应对经验的农业科学家。庆幸的是,“汉奸”也好,“卖国贼”也罢,这些文革语境的词汇在今天已经没有了实质性的杀伤力。虽然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惠及百姓,但专家们好歹还能保有一间安静的实验室,一片绿油油的试验田。

严建兵教授更年轻一些,在网络社区和媒体圈里,他承担了更多科普转基因技术的工作,我所品尝的转基因大米也是经由他来提供。对于我所提议的科普“新动作”,严建兵表示谨慎的支持。就着华中农大饭堂的土豆丝和回锅肉,严建兵不厌其烦地提醒我要做好心理准备:“事情是好事,但很可能两头不讨好,一定要考虑清楚了再做。”

我原本的设想是借鉴“冰桶挑战”的公益传播思路,发动各界知名人士来接力品尝转基因食品。但是,科普界虽然有转基因安全性的共识,但在科普策略上却有很大的分歧。要去做转基因的科普,最难受的可能还不是来自于“反转派”的攻击,而是来自科普界“自己人”的非议。

直说到一大瓶鲜橙多见了底,他才初步相信我足以承担舆论压力。而直到我的科普项目进展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严建兵的善意提醒并非多余。

在项目进行到第67天时,项栋梁前去血站献了一次血,以此表明他身体健康。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社会上对转基因技术有这么深的误解,我也没必要付出这么多努力去做这个科普。基于谣言和信任缺失来攻击科研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这些朋友,本身也是谣言的受害者,又何必要为他们宣泄式的言论而生气呢?只要转基因安全性的客观事实有了共识,大家的科普主张完全可以不一样,对于科普前辈的不以为然,我也虚心自省。

许巍在《漫步》里唱到:让它自然地来吧,让它悄然地去吧。这倒是很符合我的心理状态。

中国农科院的分子育种实验室里,研究生和博士生们鼓捣着瓶瓶罐罐,浑然没有我在那面爬山虎墙之前所慨叹的伟大感觉。对他们来说,分子育种是当前科学前沿工作的一个普通分支,他们改良作物,发表成果,以此为业,顺利的话,将来可以有相对体面的收入,但谁都没指望有优渥的生活。

至于科研成果能够给农民带来多大的效益,对农业发展能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那是他们远远决定不了的。农业的产业链条很长,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链条更长,他们恰巧处在最源头的一个环节,为世界农业提供未来的可能性。

而我所能做的,是用这些年积累下的农业产业知识,以及大众传播的能力与资源,为他们分担一些舆论的压力,更专注于手头的科研吧。

诚如一些理性网友所言,我这连吃100天转基因食品的活动,即便顺利达成,科普的效果也很有限。是的,但“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它们看起来又旧又生锈”,不能因为擦不完满天星斗,就放弃对一颗星星的努力。

对“项大厨”而言,每天烹制转基因美食,实在是一个很让人享受的过程。

在做这个转基因科普项目之前,我一直都有做公益事业,环保,助学,平权都有所涉猎。我做公益的理念是:

如果可以交由专业人士来做,那就不要去亲力亲为,我在擅长的领域工作挣钱,然后支持专业的人去执行公益项目,这样更加可持续,总体社会效益也更高。然而这回做转基因科普,我发现自己就是“最合适”的那批人之一,再加上社会环境的现状要求执行者能够承受较大的舆论压力,那就只好责无旁贷了。

对于新技术的恐惧是人之常情,一项技术的能量越大,公众的恐惧也就越深。而要消除这恐惧,从来都不是靠讲道理来实现的。寄望于科学与理性能够战胜偏见与谣言,起码在转基因这个议题上已经很难行得通了。战胜偏见的总是利益,战胜恐惧的总是美好,这样梳理下来,我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通过介绍转基因技术的经济社会效益,让大家从“忍受风险”的心态调整为“期待福利”的心态,通过烹饪转基因的美食,去消除转基因食品陌生与可怕的印象,建立熟悉和美好的感性认知。

这100天里,我用有限的几种食材不断变换花样,做出100道转基因美食来,这100天里,我挑出100个和大家生活相关的转基因知识点来分享给受众。更为关键的是,我用实实在在吃的方式来表达鲜明的态度。这就是我能为廓清这场舆论纷争贡献的微薄力量了。

老实说,我吃的这两种转基因大米和玉米在口感上并没有任何独特之处。普普通通的南方长粒米,虽然它用抗虫技术减少了农药残留,但我们的舌头感受不到;普普通通的黄色玉米面,虽然它用植酸酶技术保护了水源不受污染,但窝窝头看不出这个优点。

要用寻常口味的转基因食材做出美食,还是得多花心思。首先颜值要高,不好看的总是会被负面联想;然后是食材搭配要有料,上回我用转基因食材复制阅兵国宴的菜单,一下就火了起来。

吃货最能体会吃货的心情。有一次在某个300人的微信群里边办线上科普讲座,讲完之后有位小姑娘在群里欢呼:“我终于又可以放心吃紫薯(注:紫薯并不是转基因食品)了!太爱这个东西!”每位吃货都碰到过这样的烦恼,一条负面新闻毁掉一种食材,当真真假假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我们感觉能吃的东西就越来越少。能识破谣言,从食品“黑名单”里抢救回来一种美食,再没有更值得欢呼的事情了。

当然,更多时候收到的反馈是“狗血淋头”的辱骂。一个人认定了转基因背后的阴谋,那么你所有的诚意在他眼里就都成了表演,你所有的道理在他眼里也都纯属欺骗,这样的状况通常都是无解的。

作为一个在线上进行的转基因科普项目,栋梁经常收到不友好的“问候”,对此他也早有预料。他坦言,做这个项目并不奢望就能让社会立即接受转基因食品,只是希望大家能借此主动去了解“转基因”的真实面目,而不要人云亦云。“了解它,才不会害怕。”这是他每天推送公众号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做转基因科普期间,最深的感受其实是孤独,极度喧嚣之中的那种孤独感。一方面,你能感受到群情汹涌义愤填膺就在耳边,另一方面,面对这些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面孔,我却完全没有办法与他们建立有效沟通。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危机、贫富差距让我们的人民承受了太多太多,大家太需要有一个痛快的宣泄口,不是转基因首当其冲,也会有别的议题深受其害。

网友“张长茂”说:再继续,两年后再来,看还能晒出照片来吗?

网友“顺”说:这个人应该一直吃,吃到结婚生孩子,孩子没问题才能打消疑虑。

“森林木”说:有本事你吃上三十年,让你全家人都来吃。

“云淡风轻”说:让你儿子的儿子接着吃,吃到三...代!!

“吴兵”说:100天能观测到什么,最起码你们要吃十代,谢谢你无私的付出!请吃十代人吧!

当反对派是一个具体的人时,我有足够的耐心去坦诚沟通寻求共识,当反对派是一群人时,我只能淡然处之,默默地将滋滋冒油的腊肠放进转基因的大米饭里,一天,再一天地吃给大家看。

我不会自负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潮水的方向,但也不愿妄自菲薄去否定这一切的意义。在生物技术蹒跚向前的21世纪初叶,我来过,我讲过,我尽到了一位公民的责任。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