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日
  • 本周
  • 本月
热门新闻

订阅食品讯 > 首页 > 美食 > 查看内容

令人流涎的各地美食(2.24)

2017-5-26 00:20|查看: 808|评论: 0

摘要: 各地美食 春节是一年中少有的长假,又是一年最喜庆的时候。除了与家人朋友一起玩乐之外,品尝美食自然也必不可少。由于平时的忙于工作,恐怕使很多人都 ...


各地美食

春节是一年中少有的长假,又是一年最喜庆的时候。除了与家人朋友一起玩乐之外,品尝美食自然也必不可少。由于平时的忙于工作,恐怕使很多人都愧对了自己的肚子,在这时充分犒劳一下自己也无可厚非。下面就由我们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全国各地的美食。


老北京炸酱面

炸酱面,最初是源自于老北京思铭吴胡同一家专门以面条为主的老字号面馆,在传走大江南北之后便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流行北京 、天津、河北,辽宁、吉林等北方地区,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

吃炸酱面,比较常见的就是猪肉丁炸酱面。吃时,讲究冷天吃“锅儿挑”热面,热天吃过水凉面,并且根据季节再佐以时令小菜,做“面码儿”。

“面码儿”分时令不同,各有讲究。初春,是掐头去尾的豆芽菜、小水萝卜缨;春末是青蒜、香椿芽、青豆嘴等;初夏则是新蒜、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将这些“面码儿”搭配着面吃,既爽口,又解腻,即使不用再有什么菜,也足够一个人美美享受一餐。


油泼辣子面

今天的面北方人应该特别熟悉,陕西人称“油泼辣子彪彪面”,是陕西人最爱的面食之一。这道扯面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桢条面、香棍面等, 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属于“煮饼”类中的一种;隋唐时代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而扯面的形状,有拉拽宽厚如腰带的长宽长面,据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油泼扯面好吃的关键就是面要揉的劲道,最后抹上油再发上一小时。这时候的面团软软的,可以扯上很长,然后从中间按好的印痕撕开,再继续拍打案板扯得更长,在开水中煮熟后捞起放在碗里。配上葱花,姜末,蒜末,花椒粉等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红彤彤的辣椒面,顿时满碗红光。最后一道工序也很关键,这油泼指的也便是最后一步,将一大勺油烧得热热的,然后猛的浇泼在辣椒面和面条上,听得“吱啦”一声,一团烟雾升腾,随之各种香味扑鼻而来,再浇上一点生抽,老陈醋,香辣带劲,面条柔韧,对我这种不爱面食的人都是极大的诱惑啊。

食材也极其简单,任何人在家都可以操作,而且学会了这招扯面,还可以做成各种口味的,我接下来就想尝试西红柿鸡蛋扯面,肉哨子扯面,听说味道也相当不错哦。


兰州清汤拉面

兰州牛肉面的精致与吃法考究令人瞠目。别看拉面师傅操起面节,一搓一拉,连抻数次,即变戏法似地拉绕出一碗细长的面条,看起来似乎容易,其实做面的工序相当复杂。"蓬灰和面面成线,苦练技巧最关键"。首先是选用富含面筋,韧性强的优质精粉,以兰州当地的草木烧制的蓬灰和成软面。往往在前一天,由膀圆力大的小伙子先将大团软面反复捣、揉、抻、拉、摔、掼后,捋成长条,揪成茶杯粗、筷子长的一条条面节,然后随食客的爱好,拉出大小粗细不同的面条,喜食圆面条的,可以选择粗、二细三细、毛细5种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选择大宽、宽、韭叶3种款式;想吃出个棱角分明的,拉面师傅会为你拉一碗特别的"荞麦楞"。拉面是一手绝活,一个面节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双手上下抖动几次,则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观看拉面好象是欣赏杂技表演,拉到最后时的"一拉一闪"又仿佛是舞蹈演员在挥舞着彩带

牛肉拉面的优劣取决于清汤兰州人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汤,便知是不是地道。熬汤时常选用草原上出产的肥嫩牦牛肉或黄牛肉,加大块牛头骨和腿骨,再按比例加入牛肝汤和鸡汤,在特大罐形铁锅内熬成即可,则肉汤气香味浓,清亮澄澈。食用时只选用清汤,加入清煮萝卜片和调味料。煮熟的拉面浇上萝卜清汤,佐以牛肉丁(或片)、香菜蒜苗,调入红亮的辣椒油即可食用。

兰州清汤牛肉面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兰州人似乎对醋特别偏爱,端来一碗面,先操起大腹醋壶。调入一股香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吃出牛肉面的酸辣清香。吃牛肉面往往要超出平常的食量,一碗面直吃得发梢冒汗,还要将酸辣的清汤喝个精光。如此美味,实在不忍浪费。不过,忌食酸辣的食客恐怕难以品尝到牛肉面的酸辣清香。


钵钵鸡

钵钵鸡是四川成都的汉族传统名小吃,属于川菜系。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以陶器钵盛放配以麻辣为主的佐料,加上多种调料的去骨鸡片拌和而成。有皮脆肉嫩,麻辣鲜香,甜咸适中的特色。吃奶汤面时配以钵钵鸡,别具风格。1990年获成都市个体名小吃优质奖,199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质名小吃。

比较出名的如:钵客藤椒钵钵鸡、祥和祥钵钵鸡;钵钵鸡一听其名,就觉得很新奇,“钵钵”其实就是瓦罐,钵外面是画着红黄相间的瓷质龙纹,钵内盛放配以麻辣为主的佐料,菜品在特珠殊加工后用签串制,晾冷浸于各种口味的佐料中,食用时自取自食,除味道悠长外更添情趣盎然。

钵钵鸡是民间的特色菜肴,单从名字上推敲,也知道钵钵鸡的出身不似串串香草率,虽然都免不了用竹签签儿串着的命运,但人家是鸡呀,而且用钵钵盛着。那是真正的钵钵,土陶烧的,颇有形。而那鸡,必得要选跑跑鸡,为本地的土鸡种,敞放于乡下山腰,一身跑跑肉,嫩香无比,就是骨头渣渣都是极耐咀嚼的。钵钵里的汤,是土鸡汤,鸡汤上飘着的油,是土鸡油。至于那串在签签上等着下嘴的东西,也多是土鸡肉及其杂碎,它们浸泡在鸡汤、鸡油及最好的芝麻、花椒组成的汁液里,鲜油淋漓又不失纯香。这就是区别:是鸡不是牛;是鸡杂碎不是牛下水;是南方大佛边传来的,不是东方码头边传来的。

钵钵鸡食用方便,多种口味可选择,配以特色鸡汤饭即可休闲品味,亦可权作一餐。钵钵鸡,还是可以观赏的。将肉煮熟,不能煮烂,八分火候就行。尔后晾干,切成片,用竹签分门别类串成串。肉片是肉片,脏腑是脏腑,鸡腿是鸡腿,翅膀是翅膀。放进藤椒油汤里一捞,再举至嘴边,油艳欲滴


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在过去是进贡皇帝的饮食而发明的,古时称“羊羹”,宋代诗人就有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而羊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那时也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兰州西安的羊肉泡馍是大不相同的。兰州的羊肉泡馍是将煮好的羊肉切成大片,放上粉丝蒜苗香菜,浇上羊汤,即可食用,原汁原味。还有馍,西安是死面(没有发酵的面)饼,而兰州的是当地一种发面饼,保持了面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时都很可口。做法也不一样,西安泡馍需自己掰碎然后回锅再做,而兰州泡馍只管做好汤、放好肉,然后给你一个大饼,你就可以自便了。你可以一股脑将饼揪开丢进汤里,享受羊汤泡馍的滋味。或一口汤一口饼,再夹大块的羊肉慢慢咀嚼,吸溜两口粉丝,大口的馍,大块的肉,那感觉没得说。

牛羊肉泡馍与一般食馔不同,烹饪技术要求很严格。烙馍、煮、切肉、煮馍等工艺,环环必须技术精湛,一丝不苟。与肉合烹的“饦饦馍”酥脆干香,入汤不散。用餐之前,顾客须把“饦饦馍”掰成碎块。掰馍讲究越小越好,这是为了便于五味入馍。一些牛羊肉泡馍馆有的已使用碎馍机。把馍掰碎后,再由烹饪师烹制。煮馍讲究以馍定汤,调料恰当,武火急煮,适时装碗,以达到原汤入馍,馍香扑鼻的要求。


福建光饼

光饼深受福州人的喜爱。古代文人喜吃光饼,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有将炒干的海苔菜夹在饼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饼,有将芥菜心夹在饼里的辣菜饼,还有将米粉肉夹在饼里的夹肉饼等等。以前光饼属于街头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摆上了光饼。福州人在请远方客人品尝光饼时,都要自豪地给客人介绍光饼的传说。

福清的光饼巴掌大小,如馒头一样隆起,表面白色微黄,均匀撒着白芝麻,中间有个微微的小孔,坚实发硬,毫无弹性,但内里却不可思议地和面包一样绵软细腻。光饼最宜果腹,但价格却是极贱,是标准的平民小吃。若能遇上刚烤好出炉的光饼,那是极好的。饼身小巧,恰盈一握,在掌心微微发着热。迫不及待一口咬下。酥脆微硬的表层发出令人赏心的脆响,唇齿间满满的芝麻香气。到内层,咬合之力如陷入海绵般温柔的包围,品出淡淡咸味。


担担面

担担面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殊风味的一种著名小吃。因常由小贩挑担叫卖,由此得名。此面色泽红亮,冬菜、麻酱浓香,麻辣酸味突出,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堪称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其面条细滑,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红酱油、蒜末、豌豆尖和葱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较适口。担担面相传为1841年一个绰号叫做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制,因为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所以叫做担担面。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担担面的挑子也是如此:这一头是一个煤球炉子,上面还坐着一个锅,里面当然就是热水喽;另一头就是碗筷、调料和洗碗的水桶。然后就可以用扁担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颤颤巍巍的沿街游走,还边走边叫:“担担面,担担面” 担担面的得名,来自于这特殊的年代和叫卖方式;担担面的出名,却在于它的调味和独特的面臊。

先说面臊,其实就是外省人叫的面卤或是浇头。四川人习惯把面臊分为三种:汤汁面臊、稀卤面臊和干煵面臊。汤汁面臊就是带有汤水的,比如红烧牛肉面清汤牛肉面香菇炖鸡面等的面臊;稀卤面臊就是面臊比较浓稠,一般都有勾芡这一过程,象打卤面、大蒜鳝鱼面等的面臊就属此列;干煵面臊就是指炒制的面臊,面臊一般都比较干爽,象杂酱面和担担面的面臊就是。 担担面的面臊非常有特色,我们习惯把它叫做“脆臊”,一听名字就知道好吃,制作起来其实也不麻烦:取猪腿肉剁成肉末,甜面酱用少许油解散;然后锅置火上,放少许油烧热,然后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干水分,加盐、胡椒粉、味精调味,然后放入适量的甜面酱炒香,肉末呈现诱人的茶色(如果颜色较浅,可以加少许酱油),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锅放在一边了。千万不要被这香气勾引,忍不住偷上两嘴,估计你会把面臊变为一道菜的:) 再来说说调味。担担面的定碗调料非常的多:盐、味精、酱油、醋、辣椒油、香油、白糖、碎米芽菜、葱花和少许的鲜汤,甚至还有人会放点花生碎和芝麻粉增香。似乎看起来非常的麻烦,但是这正是四川厨师的高妙之处。

四川厨师高明,高在用味来刺激你的味蕾,用味来吸引你的食欲,叫人吃了就忘不掉;四川厨师的精妙,妙在可以把很多的调味原料组合在一起,让其和谐的统一,一味衬托另一味,一味更比一味好。 炒好面臊,放好调料,就可以开始煮面了。面条煮熟后,捞入已调味的碗中,撒上少许的面臊就可以了。 如果你来成都,可以到成都太升南路(那里是“手机一条街”,离春熙路不远,成都人都知道)上,找到一家叫做“担担面”的面店,叫上一碗,保管吃得你汗水直流,口水直流,不过你吃了之后,可要记住担担面的特点,免得别人问起的时候,你只会说“好吃”,如果你能像我一样说出下面一段话来,肯定会让别人瞪大眼睛、口水直流的:面条滑爽,面臊酥香;咸鲜微酸辣,芽菜香味浓郁。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武汉人将吃早餐叫做“过早”)的首选小吃,武汉人对它的感情,就不必再费言语。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对武汉人或者在武汉呆过一段时间的朋友来说,它不再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尽管美味,但是身处外地的朋友并无法享受到这份福气,因为它只能现做现吃。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过冷和过油后,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增加了多种口味,吃时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是祖传秘方,诱人食欲。

吃热干面是有讲究的。做武汉热干面的店铺要规范,厨子要正宗;原料要地道;调料要上等;配菜要天然。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喜欢辣的可以加入辣椒红油,另外还有咸菜萝卜干酸豆角等供选用,加香菜也可以。在食用之前要乘热把面拌匀,芝麻酱全都糊在面上,似蚂蚁上树。这时再吃,就格外的香气扑鼻,味道好极了。吃热干面时最好是冲一碗蛋酒或者来一袋牛奶或者一杯豆浆,一边吃一边喝。只吃不喝,就觉得嘴巴干干的,也就吃不出热干面的极品味道了。

有些早餐店的热干面会在烫面锅旁边放一罐排骨藕汤或者鸡汤,有的人不喜欢太干,就可以浇点汤汁调味;有一家油炸热干面店很有趣,店主提前把热干面先用滚油过一遍,冷了后再下锅烫热,面条干爽可口,放进去一个卤蛋,再来杯豆浆小米粥豆腐脑,热干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而独树一帜,让人吃后回味无穷。


豆腐箱

将豆腐切成均匀长方块,共十二块,放在六至七成热的油锅内炸成金黄色,取一平盘把豆腐蕊拿出不用,将炸制好的陷镶在豆腐块之间,上笼蒸一刻钟取出,浇汁。汁是用木耳、黄瓜片、西红柿片,做成咸鲜口的汁,略带酸味。将素荤巧妙搭配,口感细腻,浓香满口,皮韧馅嫩,回味无穷。其香其美,是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只有亲口品尝才能感受到这道美食的无比妙趣,它给人的是色香味意形全方位的享受与快感。

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博山大街南头有一张姓,名登科,乳名张九,在京城一家叫"振泰绸缎庄"的大字号里当大师傅。此人聪明能干,技术高超,在京都号称“博山厨师第一人”。

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五十多岁的张登科因病回到家乡养病。不到一年功夫,他的病就好了。博山部分商贾。知道张登科是位烹调高手,便与他在当时窑业十分发达的山头合开了一家饭馆,取名为“庆和聚"”。

一天,张登科在京时的掌柜到周村去办货,顺路到博山看望他。客人到庆和聚时已是晚上,馆子里准备的菜肴全部销光,没有象样的菜招待客人。张登科灵机一动,用博山优质豆腐为主料,做一道箱式素菜,主要配料是用炒过的蝇头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装入箱内,整个外观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黄色,勾芡后,更有金箱之感。席间,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客人,吃到这道别具风味的素菜时,赞不绝口。

客人问及张登科菜的名堂时,他只好说出实情,客人见菜的形状,又品尝过味道,脱口而出:“真象个金箱,就叫它金箱吧”。在座的一位客人,很是文雅,接过话茬说:“按吃法,叫金箱还不如叫开箱取宝更合情理”。

于是,“金箱”这道菜渐渐在山头部分窑主的酒席上出现。这道菜出现时,是一个“大箱形”,吃时很不方便。张登科就将其改为若干个“小箱”凑成一个“大箱”。因为此菜是道素菜,山头人就按当地的命名习惯,管它叫豆腐箱。喜欢点“讲究”的人,还是称它为“开箱取宝”或“金箱”。

美食的真趣在于它并不取决于烹饪材料是否名贵,也不取决于制作过程是否繁复,常常最平凡的烹饪材料、最简单的制作过程,却能做出最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山珍海味、精雕细作虽是美食的重要体现,但家常菜肴,故乡风味也自有一种独具的魅力,令喜爱它的人们萦绕心头,久久不忘。


汽锅鸡

蒸汽锅鸡的餐具要用建水的土陶汽锅味道才正。建水汽锅外形古朴,构造独特,肚膛扁圆,正中立有一根空心管,蒸汽沿此管进入锅膛,经过汽锅盖冷却后变成水滴入锅内,成为鸡汤。两三个小时后,肉粑骨离,便可食用,鸡块鲜嫩,汤汁甜美。

烹制汽锅鸡,鸡种要选择本地土鸡,而且鸡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太肥不行,太瘦也不行,肥太腻,瘦子又显腥寡,用刚要下蛋的嫩母鸡或和刚开叫的小公鸡最好。作料很简单,只有几片生姜、几根小葱、少许胡椒精盐。吃时候要将葱姜拣去,只留其味逼腥,清新适口。

不知从何时起,也无法考证是何人,在汽锅鸡中配入云南特产的名贵药材“三七”、“虫草”、“天麻”,使鸡汤更有营养,还有润肺、补肾功能,对冠心病、虚弱贫血症有显著疗效,成为滋补佳肴。此后汽锅鸡声名愈盛,到昆明的外地人都要一尝方休。近几年,云南地区利用汽锅烹制的鸡肴越来越多,主要的有“虫草汽锅鸡”“人参汽锅鸡”、“田七汽锅鸡”等十几种,它们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食疗上品。


灌汤包

灌汤包子有其形式美,其面皮所包裹的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 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

灌汤包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东京72家正店之一的“王楼”,制售的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号称“东京第一”。北宋之后,灌汤包子在开封流传下来。 20世纪20年代,名厨黄继善创办“第一点心馆”,主营灌汤包子。30年代,他适应市场需求,对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将原来用半发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掺猪皮冻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酱小磨香油等制馅,改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通过“三硬三软”和面,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还改大笼为小笼蒸制,就笼上桌,旋吃旋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此即为灌汤小笼包子。建国后,灌汤小笼包子得以发扬光大。尤其是黄继善开创的“第一楼包子馆”所经营的灌汤小笼包子,经过名师的不断改进,更具特色。其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远近闻名,吸引了大批开封市民和中外游客,多以品尝此名食为乐事。



向大家介绍的这么多的美食,也许其中一些很多人都吃过,但自家的美食虽然好,不过偶尔尝尝别处的好吃食,也可以使‘口界’大开不是吗?如果能在无限广阔的食物世界中找到最中意的一道菜,那将会是一生受益的幸事,也为自身增添色彩。


本文有许多资料从互联网上搜索得到,仅在此做一整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