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23日—24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成都举行,此次会议重点涉及全球经济形势、增长框架、投资和基础设施等议题。专家表示,该会议的举办为成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速其国际化进程。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新动能、新引擎来自哪里?成都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重点抓好工业投资、工业园区和工业产业平稳增长。工业“强基固本”作用显著,全市工业增速逐月回升,工业投资强劲增长,工业经济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在全市工业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31%、43%,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成都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效益提升,新兴行业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动能、新动力展现出蓬勃生机,正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新增长点,促进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速。 培育新动能 新兴产业实现聚集发展 今年9月9日,成都发布了《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加速发展。通过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等措施,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这正是成都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在综合分析成都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成都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了《成都制造2025规划》14个重点产业发展专项推进计划,将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具体就是,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发展新经济,加速培育新动能,各区(市)县聚焦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成都天府新区围绕网络信息、研发设计、会展商务、现代物流、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兴金融和新能源新材料“八大”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新经济项目。 成都高新区则围绕“4+1”主导产业,紧盯世界500强及国内行业100强龙头企业,以龙头制造项目为靶向,确定300个近期及远期目标企业重点跟踪促进。同时,将在协同创新、大企业创新、领军人才方面,设立3个50亿元专项资金,未来五年投入150亿元,推动院校地协同创新、大企业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经开区狠抓全链招商,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汽车贸易博览城等项目签约落地,促进吉利/沃尔沃汽车文化中心和汽车体验公园等项目落户,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运动赛事和汽车文化活动,大力培育汽车文化消费市场。 作为成都工业发展的核心板块和龙头区域,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和经开区将紧紧围绕“大制造”“大智造”“大创造”的发展定位,狠抓工业集群发展、成链发展、创新发展,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成都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引擎。 发展新经济 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在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财新智库莫尼塔首次发布了新经济指数,其中成都的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全国城市第6位,这表明成都的新经济非常活跃。 在新常态下,传统动能由强变弱,加快发展新经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大数据产业为例,4月30日,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作价18亿元收购成都数联铭品(简称“BBD”)100%股权。项目完成后有望成为近年来国内大数据行业最大一宗收购案,而这家成都公司成立仅不到3年时间。 据了解,BBD已覆盖2300万家企业法人主体的基本数据,建立了最全面的工商、诉讼、专利、招聘、社交、招中标数据库,尤其是对诉讼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不仅如此,BBD自主研发的具备国际领先标准的企业全息画像搜索引擎,通过大数据的网络拓扑结构图,能快速地识别企业风险,成为全球第一家完成企业画像的平台,为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正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创造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也起到革新甚至颠覆性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4680.51亿元(不含大宗商品交易),同比增长23%。传统制造业也纷纷“触网”,通过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形成成都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成都还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专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鼓励典型骨干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工业云服务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能。 工业经济要实现新跨越,就要找准发展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做强产业优势。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成都将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不断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同时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成都制造业水平。 拓展新境界 打造开放型工业体系 11月2日举办的“成都市投资环境说明会暨国际合作园区项目对接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成都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后,首次以中韩、中德、中法三大国际合作园区为主体进行综合性投资环境推介。 成都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处,加之成渝城市群和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加快建设,更加凸显了成都的区位优势。成都有条件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展工业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加速国际资本“引进来”,做大工业投资“底盘”,带动全市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强基础、扩总量、优结构”,另一方面促进工业企业“走出去”,拓展企业的原材料、产品市场空间,带动全市工业企业高位切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打造开放型的工业体系。 其中,“走出去”重大项目方面,以印度中国工业园、中乌农业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境外经贸园区项目,以及以德国贝尔芬格水处理有限公司并购项目、白俄罗斯超级电容器项目、澳大利亚锂业开发项目等为代表的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影响力较大、附加值较高,成为成都企业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中韩、中德、中法、新川、中古等国际合作园区,正在成为成都国际高端产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成都实施的“蓉欧+”战略,为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中欧班列(“蓉欧快铁”)10天抵达波兰,发挥这一优势,成都重点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和飞利浦、DELL、TCL、联想等高端制造企业异地产能向成都转移,加快建设“蓉欧+”陆港产业园,打造承接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平台。 这些机遇对整个成都市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便利的物流条件、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成都正在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国际投资吸引力的城市,国内外企业抢占中国西部市场的战略制高点。 |
Copyright © ShiPin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6010892号-7 渝公网安备50011702500268号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3-428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