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日
  • 本周
  • 本月
热门新闻

订阅食品讯 > 首页 > 综合 > 查看内容

重庆本土超市大卖场加码社区 拓展便利店业态

2017-5-6 22:50|查看: 853|评论: 0

摘要:   关店,裁员,业绩增幅下滑……近年来,超市大卖场业态正面临困境。商报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包括本土的新世纪超市在内及家乐福、麦德龙等超市巨头纷纷加码社区,拓展重点解决消费者一日三餐的社区超市业态和便利 ...

  关店,裁员,业绩增幅下滑……近年来,超市大卖场业态正面临困境。商报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包括本土的新世纪超市在内及家乐福、麦德龙等超市巨头纷纷加码社区,拓展重点解决消费者一日三餐的社区超市业态和便利店业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百强企业中大型综超和超市业态的销售额整体增长仅为8.7%,而便利店则以18.2%的增幅在整个零售业中位居榜首。

  动作

  大卖场发力社区

  “如今,不出镇上就可在新开业的村级便利店内买到日化用品、粮油及生鲜等。”昨日,家住渝北区木耳镇的市民杨伟说。杨伟所提及的经营面积达200平方米的村级便利店是由中百超市投资52万元打造。

  “除了村级便利店,未来,我们还将在主城9区重点推进新的社区超市或便利店。”中百超市重庆方面人士透露,目前,该超市正在对其在主城已开设的80多家社区超市进行分类升级,以适应不同社区的不同消费习惯。

  据了解,早在2011年,在关闭了位于南坪商圈一家8000平方米的大卖场之后,中百超市方面便调整了重庆市场的布局策略,其经营重点从以前的5000~10000平方米规模的大卖场彻底转向体量为两三百平方米的社区超市。

  本土零售巨头的重庆商社集团,近年来也将社区超市和社区便利店纳入了旗下超市板块未来发展计划中。“目前,虽然社区便利店还未开出,但以新世纪超市为例,社区超市数量已占据200家总店数的80%以上。”昨日,重庆商社集团超市板块相关负责人透露,明年新世纪方面还将开出10家社区超市,选址重点集中在一些新兴的社区,社区店经营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内。

  与此同时,一直致力于大卖场业态的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超市巨头也开始涉足其他零售领域——便利店。来自家乐福中国方面的消息,上个月,其在国内首家便利店“Easy Carrefour”在上海闵行区正式开业,该便利店面积约三四百平方米,销售商品以零食、饮料、日用品、酒类等商品为主。

  而在中国市场18年之久的德国麦德龙也于近日宣布,其在上海普陀店旁开设了“合麦家”便利店。

  不过,对于便利店是否会进军重庆市场,家乐福中国和麦德龙方面则回应,目前仍处于对另一种业态的尝试阶段,暂无具体的扩张时间表。

  探因

  困境倒逼大卖场转型

  事实上,选择社区商业并进军便利店业态不止超市大卖场,今年以来,包括顺丰在内的部分快递企业也纷纷进入便利店市场。同时,一些便利店企业也在继续着市场扩张,如日本便利店巨头罗森,在上周五,其在重庆的第100家店在较场口得意世界开业。“到12月初,我们在重庆已经新开了47家便利店。”罗森重庆方面负责人透露,明年,罗森在重庆的便利店预计将达150家。

  “目前,国内便利店发展迅速,而相比大卖场,便利店更具竞争力。”昨日,市连锁经营协会人士分析,这让传统超市企业看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之所以选择涉足便利店业态,是因为这种零售业态的增长情况最好。”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唐嘉年就表示,家乐福是一个多业态的零售企业,所有零售业态均有其发展的空间,只要保持不断创新和专业化,每个业态都能成功。

  一份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统计则显示,2013年,百强企业中大型综超和超市业态的销售额整体增长仅为8.7%,而便利店则以18.2%的增幅在整个零售业中位居榜首。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近年以来,超市大卖场业态正遭遇着困境。”昨日,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李运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受成本上升、购物卡销售下降,加上电商冲击等因素影响,业绩下滑、利润低迷成为国内超市行业的普遍现象。

  李运杨透露,以我市情况为例,今年前三季度,重庆超市行业企业的业绩增幅同比呈现普遍下滑。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房租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压力,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今年以来,国内商业用房的租金涨幅虽然没有往年高,但也上涨了10%;而人工成本则上涨了15%左右。

  分析

  押宝便利店:大卖场的“救命稻草”?

  市连锁经营协会要求匿名的人士坦言,目前,传统便利店已经没有更多的利润空间,若国内传统超市只是转型到小便利店来抢市场,对其未来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传统超市和国际巨头争食,并非易事。“如家乐福等有运营过大卖场的经历,便利店相比大卖场易于转手,即使经营不佳也容易调整,这是大卖场涉足便利店市场所具备的优势。”上述人士分析,不过,与大卖场相似,目前便利店成本增加,租金和人工成本均大幅上涨,如何平衡人工成本与利益的关系也是大卖场必须考虑的问题。

  “大超市涉足便利店市场,如何实现盈利也是棘手的问题。”市零售商协会人士分析,以重庆便利店市场为例,尽管目前市内便利店不足1000家,且相比沿海城市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重庆的一些便利店也饱受盈利之困。

  此前,罗森重庆方面负责人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就坦言,目前罗森在重庆所开出的100家便利店中,真正能实现盈利的不足20%。该负责人透露,按照测算,以100平方米的单店计算,每天至少进店客人达到800人,且每位客人的消费10元左右,便利店方能维持盈利。

  实际上,大卖场做便利店还要过物流配送关。我市一超市行业分析师透露,诸如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巨头的物流配送体系针对大卖场可以运行无碍,但要复制到便利店业态中则行不通,超市必须自建适用于便利店的物流中心和配送团队。

  “毕竟,相比大卖场,便利店商品多为小包装或定量包装,需加工商品预加工、多种温度配送、100%配送等。”该分析师表示,但这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纵深

  没有消失的业态 只有消失的企业

  “未来的超市行业,不再是简单的空间之争(大卖场扩张),而是时间之争(更贴近消费者)。”市商委相关负责人分析,随着人们消费习惯变化,便利店更强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满足了当下的“即时消费”的需求。

  该负责人认为,未来,国内的零售行业将进入多种业态并存的时代,大卖场有货品种类丰富、价格优惠等优势;便利店也有距离近,购物方便的特点,两者间并不存在“取代”关系。

  在重大教授曾国平看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如今,距离消费者更近的社区市场正成为商业的蓝海,距离已成为消费者选择消费的重要因素,根据调研,离居住地步行10~15分钟的社区商业更受青睐,因此,便利店自然受宠。

  “尝试触网,在所处领域不断细分,进行多元化发展,也是传统零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曾国平分析说。

  “未来,零售行业没有消失的业态,而只有无法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企业。”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李运杨认为,过去可以看到,超市大卖场讲求的是“渠道为王”,即看重的是谁开的大卖场多,谁的扩张速度更快,渐渐忽略了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李运杨分析,如今,零售业已变为“消费为王”,超市大卖场纷纷“加码”社区超市和便利店这类社区商业,其实也是其回归商业的本质,即充分了解目标客户群需求,并根据需求提供相匹配且价廉质优的商品。

分享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